如何炒股配资 被明宣宗做成“瓦罐焖鸡”的朱高煦,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?
都说朱高煦作死如何炒股配资,其实他是被他老爸朱棣害死的。
有人说朱高煦是李世民第二,这话虽然有点夸张,但并非没有道理。朱高煦之所以没有成为唐太宗,是因为自己身边没有一个好团队,如果把尉迟恭、长孙无忌等人弄到朱高煦身边,玄武门之变也不是不能重演。
那么为什么说朱高煦是其父皇朱棣害死的?
因为朱棣在接班人问题上举棋不定,朝秦暮楚,释放出过错误信号,让儿子们产生了非分之想。
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并非那么顺利,曾经举步维艰、险象环生。因此朱棣才对次子朱高煦说:小子好好干吧,你哥哥(太子)朱高炽身体不好。“——勉之,世子多疾”。
言下之意是,将来的接班人很可能就是你的,还不好好努力,更待何时?
因此,朱高煦才舍生忘死、冲锋陷阵,为朱棣夺取皇位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展开剩余86%明史朱高煦传记中也有明确记载,“成祖以为类己”。意思是说明成祖朱棣英明、勇武,而朱高煦跟朱棣一样,随他,因此很受朱棣待见。
传嫡长子接班,是封建社会的传统,但是朱棣却不按照规矩来,对合法的接班人朱高炽不但态度冷淡,而且疑神疑鬼怀疑他的忠心。
由于太子身体肥胖,行动不便,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带兵出征的时候,让朱高炽监国。
但是又对太子不放心,害怕太子抄他后路,就安排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,并叮嘱他说:"大家都说太子靠不住,你可以到京师,替我盯着点,如果有什么不对劲,赶快向我汇报。"
幸亏胡濙实事求是,才解除了朱棣的怀疑。——"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,自是上疑始释"。
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,让朱棣差点杀了朱高炽。
在靖难之役期间,太子朱高炽仅以数万军队坚守北平,抵住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攻。
期间建文帝曾经给太子写过劝降信。
朱棣安插的密探得知到了这一内幕,觉得太子有了二心,当他动了杀机的时候,太子朱高炽将建文帝的劝降信原封不动交给了朱棣,这才免去杀身之祸。
朱棣对差点杀了太子这件事,也非常自责:“几杀吾子。”(《明史·本纪·卷八》)
如果在靖难之役时朱棣说让朱高煦接班,是情非得已的假话,此后继续打压太子,属于持续向朱高煦释放错误信号。
永乐十二年(1414年)九月,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,朱高煦诽谤他的兄长朱高炽表现不佳,鸡蛋里挑骨头。
朱棣不但申斥了朱高炽,并囚禁了他身边最得力的智囊大学士杨溥和黄淮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太子是众矢之的,被大家攻击是家常便饭,如果皇帝多疑且耳根子软,太子八成会没有好果子吃,被废掉的可能性很大。隋朝的太子杨勇,唐朝的太子李承乾,康熙时期的太子胤礽,都是例子。
其实从理论上讲,太子是法定的接班人,他没有理由捣乱谋反,都是皇帝没有主见才铸成大错。
所以说,朱高炽这个太子能顺利接班还真不容易,要感谢父皇的不杀之恩。
朱棣既然让长子朱高炽接班,就应该削去朱高煦的兵权,以防玄武门之变的和兄弟残杀的悲剧重演。
可是一向果断的朱棣却开始妇人之心,对次子朱高煦下不了决断心,反而仍是娇惯着,由着他的性子。
永乐二年(1404年),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,封朱高煦为汉王,藩国云南。
朱高煦接到调令却迟迟不肯行动,并且有抵触情绪:"我有何罪?要被赶到万里之外。"
结果朱高煦真的抗旨不遵,朱棣竟然也惯着他,让他与儿子返回南京。
朱棣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,向朱高煦释放出错误信号,那就是父皇很宠自己,自己可以为所欲为,说不定有一天皇位就是自己的。
朱高煦正是受到了朱棣的纵容,让他开始目无国法,开始想入非非,真把自己当成了李世民。多亏朱高煦身边没有智囊和良将,要不然的话他也许早就动手,克隆玄武门之变,那样的话,朱棣就是李渊第二,乳头怕是要被嘬疼的。
也许是受到鼓舞,朱高煦多次在父皇面前攻击诋毁太子,而朱棣竟然是非不分,向太子身边人下手,致使太子党的解缙冤死、黄淮入狱。
俗话说纵子如杀子,朱棣这样嘬,反而是害了自己的爱子。
直到永乐十三年,朱棣才停止了摇摆,对朱高煦开始不客气。
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,还想在父皇跟前使性子,迟迟不肯动身。
朱棣如梦初醒,觉得不能再惯着自己的宝贝儿子,下诏催他就藩。
可是这个儿子已经被他惯坏,不可救药。
朱高煦不但抗命,而且建立起私人武装,使用皇帝的物品。
永乐十四年(1416年)十月,朱棣终于出手,不但剥夺其冠服,还将其囚禁在西华门内,打算将其废为庶人。
这时候善良的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,出面向父皇求情。
朱棣如果真的爱次子的话,不会改变决定,那样的话反而救了儿子一命。可是朱棣竟然再次犯浑,饶恕了朱高煦,让他继续为王,只是杀了他身边的人。
知子莫若父,凭着次子朱高煦桀骜不驯的性格,太子又那么柔弱,日后必然会有骨肉相残的事发生。可是朱棣他老人家已经年过花甲,脑子不好使了。
朱高炽即位后(明仁宗),朱高煦果然企图反叛,但是身边都是猪队友,反叛没有成功。
仁宗不但没有治他的罪,反而赏赐他很多东西,这让朱高煦更加狂妄。
朱高炽是个苦命的皇帝,在提心吊胆多年后终于坐上龙椅,可惜只当了9个月皇帝,就与世长辞,年仅47岁。
宣宗皇帝驾崩时,太子朱瞻基已经26岁,但是毕竟还非常嫩,没有执政经验,这就给了朱高煦做梦的机会。
宣德元年(1426年)八月,朱高煦起兵造反,向皇帝宝座发起冲击。
可是他发动叛乱的时候,侄子朱瞻基已经成为合法皇帝(宣宗),他也做不了李世民第二。最佳造反机会是在哥哥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,可惜他错过了。
因为朱瞻基的合法性,没有人愿意为了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,所以朱高煦的叛乱很快被挫败了。
不可一世的朱高煦,终于成为阶下囚。
朱高炽生性善良,再加上二人是一母所生,不忍心严惩。不过侄子朱瞻基对他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,就不会放过他了。
朱高煦成为阶下囚之后,宣宗去探视朱高煦。宪宗此行很可能是猫戏老鼠,因为叔叔朱高煦是屡教不改,对他是不会从轻发落的,而朱高煦偏偏不知道哪里来的胆量,故意伸腿绊倒了侄子,给了宣宗杀他的机会。
宣宗大怒,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,打算收拾他。
谁知道朱高煦身高马大,竟然将大缸顶了起来,把宣宗吓坏了,他赶紧下令将大缸死死压住,接着想了一个绝招,叫人在铜缸周围放了很多木炭,将其点燃——小样,整不死你。
开始的时候,朱高煦还在里面蹦跶,没有多久就没有声息,没有半个时辰,就变成了瓦罐焖“朱”。
朱高煦没有李世民的命如何炒股配资,也没有李世民的才华,勇而无谋,充其量只是个被惯坏的巨婴。
发布于:北京市